表妹、一百两黄金,这剧情怎么这么熟?刘郁离忽然想起了什么。
三年前,那时她还是祝家的丫鬟,为了应对即将来临的乱世,从祝英台手里借了一百两黄金,以寻亲的名义托祝英杰送到了京口刘家,企图做一个天使投资人,提前抱上下一任皇帝刘裕的大腿。
然而,借钱之事被祝夫人发现,将她打了一顿,逐出祝家。
祝夫人的那顿板子彻底打碎了她不切实际的幻想,没想到这一百两黄金在影响了她人生轨迹之时,也改变了刘裕的命运。
刘郁离不知道的是当时祝英杰受她之托前来京口寻人,替刘裕还清了赌债,将人救了出来。
但也因此事,祝英杰对刘裕印象不佳,大致说了刘郁离寻亲之事,转交一百两黄金后,匆匆离去。
正是这一百两黄金给了刘裕新的希望,刘家摆脱了朝不保夕的日子,刘裕的继母萧文寿拿出三十两将刘裕三兄弟送进了书院。
刘裕继续说道:“有钱后,我们兄弟三人到书院读了几年书。但是到了九品中正考评的时候,全是下品,我一怒之下就投军了。”
刘家虽然落魄,但祖上却是士族出身,乃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后裔。衣冠南渡之时,刘家从彭城迁徙到京口,家族经历了一次衰落。
但此时,刘家还是士族,刘裕之父刘翘曾任郡功曹,第一任妻子赵安宗乃是平原太守赵裔之女,在生下刘裕后病亡,后续娶洮阳县令之女萧文寿。
从前后两任妻子的出身看,刘家到了刘翘这一代还是低级士族。
然而,随着刘翘早亡,刘家后继无人,越来越穷困,自此跌出士族行列。
刘家只剩下孤儿寡母四人,时常吃不饱、穿不暖,这种情况下,刘裕还谈什么前程?
直到刘郁离送来一百两黄金,刘裕一家才摆脱饥寒,有了追求前程的机会,但九品中正制让他的希望再次破灭。
刘裕离开书院后,萧文寿又拿出二十两黄金做聘金,为他求娶了功曹之女臧爱亲。
不再为一日三餐而奔波后,刘裕那些野心的种子尽数萌发,做梦都想着有朝一日能飞黄腾达,令刘家重回士族行列。
萧文寿看出了他的野心,同他分析当前局势,门阀制度严苛,或是用剩余的黄金借着他岳父之手在衙门谋一份差事,或是九死一生,到沙场建功立业。
刘裕选择了第二条路,衙门小吏不能实现他的理想,沙场是他唯一的机会。哪怕他死了,剩余的那些黄金也能让刘家衣食无忧。
上虞的蝴蝶扇动翅膀,三年之后在京口掀起一场飓风。未来的宋武帝刘裕提前十六年踏上从军之路,开始了他的传奇人生。
冥冥中,刘郁离感受到命运的奇妙,分明是初见,她和刘裕的命运早已在两人看不到的地方暗中交汇,于今日破土,长出嫩芽。
机缘巧合下,刘裕成为她的手下,是不是在偿还那一百两黄金的因果?
刘郁离:“自今日起,你为我帐下司马。”
让蝴蝶效应来得更猛烈些吧!若是她和刘裕联手能早日结束百余年的混战,这比任何事都更有意义。
嘴唇微张,呆愣了许久,刘裕完全不敢相信有这样的好事,片刻后反应过来,立即跪下,郑重道:“多谢将军提拔,小人以后定当肝脑涂地,以报将军知遇之恩。”
刘郁离弯腰将人扶起,说道:“卿当为一代英雄,唯一缺少的就是机会。”
至今她还记得课本里辛弃疾的那句“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的成功绝非偶然,今日同他交手,能清晰地看到他的进步,听闻这些时日他还找杨大虎兄弟借兵书,遇到不懂之处,就向梁山伯悉心请教,每日勤学苦读,不曾懈怠。
以他的天分悟性,只要有人指导,定会比历史上成长得更快。
昔日在乡里,刘裕听闻最多的就是旁人骂他烂泥扶不上墙、臭赌鬼,此时见自己心中佩服的少年将军夸他是个英雄,一时间忍不住眼眶发烫,“多谢将军赏识。”
“这有几本兵书,你一并拿去。”刘郁离递给了刘裕几本兵书,以他的勤奋,杨大虎兄弟手中的那本入门级兵书,很快就该不够用了。
刘裕见书页处多有磨损,便知这是刘郁离所用之物,心中感激万分,却没有多说什么道谢、表白忠心的话语。
公元383年,8月26日,秦国。
苻坚征发士卒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总兵力八十七万有余,分三路大军,出兵晋国。
苻融为征南大将军、前锋都督统领中路军,共计步骑兵二十五万,全是秦国精锐之师,麾下将领皆是张蚝、苻方、梁成等能征善战的一代猛将,意图入侵江淮,控制长江天险。
慕容伟统领十万水军为西路军,与之前救援樊城的苻睿、慕容垂、姚苌三路大军会合,共计二十万,打败桓家军,夺回襄阳,占据长江下游,顺流而下,直逼建康。
此外,还有一路东路军,在淮南机动巡回,一则可以在战略上辅助中路军,一则可以游击作战,伺机从彭城向南挺进。
八十七万的大军水陆并进,一路南下,旌旗千里,遮天蔽日,鼓声如雷,不绝于耳。
几十万大军的脚步抬起、落下时,大地为之震颤,尘土飞扬,仿佛一个顶天立地的泰坦巨人以摧枯拉朽的姿态朝着秀丽婉约的江南水乡一步步逼近。
而负责为这些大军运输物资的船只,高达万艘,浩浩荡荡,占据江河,日夜不息。偌大的秦国宛若严丝合缝的齿轮,随着苻坚的一声令下,精密运行。
一身玄色龙袍,头戴通天冠,天子十二旒,皆以五彩玉石穿制。垂落的珠旒延伸到苻坚的下巴,挡住了他的面容,越发显得威严莫测、气势如虹。
“给司马昌明(晋孝武帝司马曜)修书一封,告诉他,朕已在长安城中建广厦之室,今出动百万之众,特来相迎,令晋室上下早日住进豪宅。”
“若是晋室君臣主动在建康恭候帝驾,朕可以封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
龙椅上猛然站起一人,手持国书,怒不可遏,“竖子无礼!欺人太甚!”
怒发冲冠,司马曜(字昌明)握着国书的手都在颤抖,胸脯剧烈起伏,自他十一岁荣登大宝,至今还未受过如此大辱。
哪怕是权倾朝野的谢安也必须在人前给足司马曜面子,今日苻坚的这封信,撕碎了他最后的颜面。
等看到谢安依旧是平日那副云淡风轻的模样,司马曜心中怒火又旺了三分,凛声问道:“丞相如此淡然,莫不是想早日住进长安城,当上吏部尚书。”
谢安脸上的表情没有丝毫改变,声音也一如既往地平静,“陛下当高兴才是。”
司马曜伸手指着谢安,气到浑身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谢安身后的群臣无不倒吸一口凉气,随后响起一片窃窃私语。
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谢安继续说道:“自古以来,骄兵必败。大战未决,而先言胜者,上一个是赤壁之战的曹丞相。”
因司马家篡夺了曹魏江山,故谢安仅以丞相称呼曹操。
赤壁之战是近二百年来最著名的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战前,曹丞相一统北方,二十万曹军旌旗蔽空,声势浩荡。
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何等的英雄气概,反观孙刘两方联军加一起才五万人,一如今时秦晋之间一边倒的战略局势。
同样是南北对战、一样的兵力悬殊,主战场也是在长江流域,赤壁之战与秦晋之间的战局,有诸多相似之处。
而赤壁之战的结局是二十万曹军大败,曹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司马曜羞恼的怒火被谢安的冷静之水浇灭了一半,众大臣也从秦兵大军压境的惶恐中稍稍解脱。
颓然坐回龙椅,司马曜问道:“那我军该如何应对?”
谢安:“请陛下下诏,东线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徐、衍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游击将军刘筠率八万北府军共拒之,死守江淮。”
“西线,由荆州刺史桓冲为统帅十万水军,西中郎将桓伊冠军将军桓石虔、征虏将军桓修、左将军桓石民等一众桓家将领将坚守长江南岸,用以牵制秦军的行动,阻止秦军顺流而下,力保建康。”
因桓冲已死的消息,尚未对外公布,谢安明面上如此安排,但实际上还要再做战略调整,只是这些隐秘之事,为了防备秦国奸细,不好当众讨论。
两路军事部署一出,众大臣面面相觑,想说什么又不敢第一个站出来。
“东线全是谢家人,谢丞相未免太任人唯亲了吧!”琅琊王司马道子率先站出来,质问谢安如此安排的用心。
谢安眼皮一撩,不紧不慢说道:“琅琊王不放心,可以亲自到前线督战。”
一句话将司马道子堵得哑口无言。前线是要打仗的,烽火连天,刀兵又不长眼,他才不要去。
谢安:“若是诸位家中子弟也有想像谢家人一样到战场上捞功的,不妨说出来,安石也好一并安排。”
秦晋兵力如此悬殊,众大臣无不感到头上悬着一把闸刀,不知何时会落下来。现在谢安问有没有想把家人放到闸刀正中心的,一个个静默无言。
此时,有大臣看出了谢安的苦心,大战最忌讳军心动摇,而谢安主动将自家人放到前线战场,何尝不是一种安定人心的手段。
以陈郡谢氏的声望,再加上谢安本人的盛名,若是不上战场,这一战晋国输了,谢家会有什么损失吗?
但谢安却选择了将兄弟、侄子、儿子,家族最优秀之人半数投入战场,赌上谢家的未来。
等谢安下朝回到乌衣巷,谢玄早已在书房等候已久。
“叔父,桓将军已死,桓家将领皆是年轻一代,对上慕容垂、苟苌、姚苌等经年猛将,没有半分胜算。”
如果西线,桓家军钳制不住秦军,东线赢了也是输。
谢安将外袍搭在屏风上,坐下说道:“桓将军生前不是安排好了吗?从北府军中抽调两人咨谋军事。我看刘牢之、孙无终正好,他们曾与秦军多次交手,经验丰富,一个勇猛过人,一个智计百出。”
“桓伊也与二人关系匪浅,有他在中间转圜,桓家军对此不会有意见。”
桓家军明面上的统帅是桓冲,实则是桓伊,在西府军、北府军中都待过,也曾有多次领兵作战的经历。
作为连通桓家与谢家的桥梁,他是唯一合适的人选。
谢玄目瞪口呆,刘牢之、孙无终是他的心腹干将,左右手。桓家军群龙无首,所有叔父就要把他的手砍了,接在桓家军身上吗?
谢安:“北府军中还有何谦、诸葛侃、高衡、刘轨等人,若是不够就由刘郁离、马文才补上。”
“不行!这太冒险了!”谢玄想也不想直接拒绝。
何谦、诸葛侃等人若论带兵打仗远不如刘牢之,属于可用,但不能重用。而且,生死存亡之战,最忌讳贸然起用新人。刘郁离、马文才二人虽然皆是少年英才,但投军时间太短,与北府军士卒相处时间不长,没有足够的威望令众人信服。
谢安:“八十七万秦军对上不足二十万晋军,我们每一步都是在冒险。”
事到如今,还有别的办法吗?只能赌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