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天籁小说网 > 红楼梦全真续本 > 第26章 高中皇榜抛弃尘缘 雪夜寻暖情牵湘玉

第26章 高中皇榜抛弃尘缘 雪夜寻暖情牵湘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众人行礼,快步出屋接贾兰的报单。此时,屋外阳光初照,微风轻柔,天地似都为这双重喜悦增色。

不多时,家人手持报单,满面春风返回,步伐轻快,踏出无尽喜悦自豪。站定后,清嗓高声宣布:“贾兰公子同样不负众望,高中举人亚元!真是贾家福气,祖宗庇佑!”话落,屋内欢呼祝贺,喜悦弥漫。

李纨心中欢喜,见宝钗因宝玉失踪愁眉不展,强自按捺,不敢表露。宝钗听闻贾兰高中,也高兴,暗自思忖:“要是宝玉一回来,咱们不知要乐成啥样!”然而,欢喜之余,独宝钗心底悲苦,虽难过,却不敢落泪。

众人见状,纷纷劝慰道喜:“宝玉既有中进士的命,自然不会丢。天下哪有迷失的进士呢?”话语满是对宝玉的信心。

李纨与众人皆觉有理,嘴角泛起笑意。此时,三门外传来焙茗高喊:“咱们二爷中了进士,千真万确!”众人好奇追问:“你怎知确凿?”焙茗大声回应:“二爷乃天神转世,如今探花及第,名声远扬。二爷所到之处,谁人不知?谁敢不送礼恭贺!”屋内众人听了,皆笑道:“这小子虽不懂规矩,这话倒也在理。”

这时,莺儿忍不住道:“二爷已然长大,怎会轻易走失。只怕是看破世间繁华,出家修行去了,那可就难寻了。”这话如重锤,引得宝钗等人悲从中来,痛哭不止。自此,众人多明白宝玉出家修行,不再期待他回家。宝钗自此寡居,与麝月、莺儿等相依为命。

春闱大试那日,风和日丽,紫禁城上空紫光映射,祥和瑞气弥漫。一众贡生身着华服,神色庄重,依次步入殿试考场。落座后,心中紧张又怀揣期待。宝玉以贾瑛之名应试,端坐考桌前,目光坚毅,神色沉稳,透着从容。

但见考官身着朝服,手持圣旨,步入考场中央。清嗓后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举行殿试,意在选拔贤能,充实朝廷。望诸生全力以赴,展才华,报国家之恩。钦此。”宣读毕,又细述考试规则:“诸生严守考场纪律,不得交头接耳、夹带私物。考试时长三个时辰,务必按时交卷。试卷字迹清晰工整,内容充实为佳。”

宝玉听完,提笔凝眸试卷题目——“论天道地道人道之协调” 。略作思忖,便挥毫泼墨。笔下文字流畅深邃,将天道幽微、地道运行、人道要义阐述精妙,尽显对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深刻见解。

考试过半,考场寂静,唯笔尖摩挲纸张沙沙作响。宝玉文思泉涌,时而凝视沉思,时而奋笔疾书,时而闭目冥想,沉浸于考试紧张氛围。

终于,三个时辰转瞬即逝,考官宣布考试结束。宝玉搁笔,仔细检查试卷,无误后双手呈递给考官。起身走出考场,心中既如释重负,又忐忑不安,期待结果揭晓。

且说殿试既毕,诸贡生鱼贯而出,神色各异。有面露欣然之色者,似胸有成竹;有颦眉紧锁之态者,仿若心中忧虑。更有三两成群,热烈研讨试题,亦有独自悄然离去之人。

宝玉独自行于紫禁城宫道之上,只见宫墙巍峨,殿宇庄严,琉璃瓦熠熠生辉,处处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气派。微风拂过,檐下铜铃叮当作响,仿若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变迁。他不禁感叹,这座古老城池承载着无数的荣耀与梦想,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依旧屹立不倒。

此时,宝玉心中感慨万千,深知无论此番殿试结果怎样,这段经历都将成为他生命中难以磨灭的记忆。它见证了自己的成长与蜕变,也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待宝玉步出正阳门,但见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潮涌动,叫卖声、谈笑声交织一片,热闹非凡。街边店铺林立,招牌随风摇曳,酒肆中飘出阵阵酒香,点心铺里散发着诱人的甜香。宝玉心下好奇,便随着人流前行,欲探这热闹之究竟。

不多时,行至菜市口,此处早已围得水泄不通,众人皆伸颈观望。宝玉费了好大一番周折,方才挤到近前。只见台上设一公案,后坐数名官员,公案前立一木牌,上写“拍卖罪臣家眷”。

宝玉抬眼望去,见台上之人个个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眼神中满是无助与绝望。他心中不禁一酸,想这些人往昔或许也曾锦衣玉食,生活优渥,如今却沦为阶下囚,被公开拍卖,实在是世事无常,令人唏嘘不已。

他心中悲悯,便决定留下来,看看这些人的命运究竟会走向何方。拍卖开始后,官员高声唱价,台下众人纷纷出价,不乏有贪婪之人,欲以低价购得这些可怜人,场面混乱不堪。

正思忖间,一着官服之人踱步至宝玉身旁,上下打量一番,低声说道:“兄台,可知近日朝廷查获卫若兰公子,竟是乱党成员。卫府被查抄,昔日繁华,今已不复存在。卫公子走投无路,自杀身亡。其族人皆被流放,家眷则被拿来拍卖,以儆效尤。今日台上所拍之人,便是卫公子的夫人。”

宝玉闻言,心中一惊,想起昔日与卫若兰相交,此人豪爽仗义,绝非乱党之人,其中定有冤情。正欲询问,那官员又道:“看兄台气质不凡,想必非等闲之辈。不知兄台可有兴趣竞拍?若得此女,或许能有意外收获。”

宝玉听了,心中甚是不悦,正色道:“我虽非平常百姓,但也绝非冷酷无情之徒。卫公子一家遭遇如此变故,实乃不幸。我又怎能趁人之危,参与竞拍?只愿世间多些公正,少些冤屈。”言罢,转身欲走。

恰在此时,宝玉不经意间抬眼看向拍卖台,只见台上站着一女子,虽蓬头垢面,衣衫破旧,但那身形轮廓,却让宝玉心中猛地一震。再仔细瞧去,正是多日不见的史湘云。

刹那间,宝玉只觉心如刀绞,好似被万箭穿心一般。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个曾经活泼开朗、笑语嫣然的史湘云,怎么会沦落到这般田地?

宝玉见湘云如此凄惨,心中的愤怒与悲痛再也抑制不住。他紧握双拳,指甲深深嵌入掌心,却浑然不觉疼痛。此刻,他恨不得立刻冲上台去,将湘云从这苦难中解救出来。

然而,宝玉深知不可莽撞行事。他强自镇定,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思索着如何才能救下湘云,又不致惹来麻烦。略一思忖,计上心来。

此时,拍卖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众人纷纷出价,湘云最终被一乡绅以百两银子买走。宝玉见状,急忙上前,向那乡绅拱手道:“这位兄台,恳请您将此女让与我。实不相瞒,此女乃我故交,如今落难,我实在不忍见她受苦。”

那乡绅上下打量宝玉一番,道:“我花了银子,怎能轻易让与你?”宝玉忙道:“我身上所带银两不足,愿以这枚金麒麟相抵。这金麒麟于我意义非凡,但为了救她,我甘愿割舍。”说罢,从怀中掏出金麒麟,递与乡绅。

乡绅接过金麒麟,见其质地温润,做工精细,心中有些动摇。宝玉又道:“兄台,此女身世可怜,还望您能高抬贵手,成全我这一片苦心。”乡绅见宝玉言辞恳切,情真意切,终于点头应允。

宝玉大喜,连忙走到湘云身边,轻轻将她扶起。湘云抬头,见是宝玉,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与难以置信,泪水瞬间夺眶而出。她嘴唇颤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唯有紧紧抓住宝玉的手,仿佛抓住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宝玉看着湘云这副模样,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湘云的心疼,又有对世道不公的愤怒,还有对自己未能及时保护她的自责。他握紧湘云的手,轻声说道:“云妹妹,别怕,有我在。”

随后,宝玉带着湘云,匆匆离开了这令人心碎的地方。一路上,湘云紧紧依偎在宝玉身旁,仿佛生怕再次失去他。宝玉则安慰着湘云,告诉她一切都过去了,以后不会再让她受到任何伤害。

二人好不容易来到马车旁,宝玉先将湘云扶上车,自己随后也坐了进去。他对车夫说道:“快走,离开这里!”车夫挥起马鞭,马车疾驰而去,扬起一片尘土。

马车一路颠簸,宝玉和湘云相互依偎,默默无言。他们深知,前路或许依旧艰难,但只要彼此相伴,便有了面对一切的勇气。

不知行了多久,马车终于停了下来。宝玉和湘云下车一看,只见四周皆是皑皑白雪,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远处山峦起伏,连绵不绝,被白雪覆盖得严严实实,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寒风呼啸而过,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打在他们的脸上,却丝毫感觉不到寒冷。

此时,湘云因一路颠簸,又加上身体虚弱,突然感到一阵头晕目眩,脚下一软,便要摔倒。宝玉眼疾手快,连忙扶住她,道:“云妹妹,你怎么了?”湘云有气无力地说道:“我……我有些头晕。”

宝玉携着湘云,于荒寒之地举目四望,遥见疏林深处,一椽茅屋隐于其间,仿若浩渺沧海里的孤舟。二人相互扶持,踩着荒径上的败叶,朝着茅屋缓行而去。

到得屋前,宝玉抬手叩门,声如鸣钟,喊道:“屋里有人在否?我二人遭逢困厄,恳请开门相助!”

良久,门“吱呀”一声缓缓开启,一位身着红衣的女子现身门前,身姿婀娜,恰似春日拂柳。身后还跟着一位红衣少女,面容娇俏。宝玉凝目细瞧,不禁又惊又喜,脱口而出:“呀,这不是龄官吗?缘何在此?”

那女子轻启朱唇,声音婉转似莺啼:“宝二爷,我如今已不叫龄官,改名椿龄了。家中亲人仍唤我大丫头,这是我妹子二丫头。”言罢,与二丫头一同,将宝玉和湘云迎入屋内。

众人方入得屋内,只见一人从内间走出,身形挺拔。宝玉定晴一瞧,竟是贾蔷,一时间,屋内满是惊喜之声。

宝玉满脸惊异,忙问道:“蔷兄弟,你怎会栖身于此?贾府突遭横祸,你却安然无恙,其中缘由,快与我讲讲。”贾蔷微微摇头,面上闪过一丝苦笑,叹道:“宝哥哥有所不知,自我搬出宁府,便与龄官情投意合。后来贾府出事,我因早已在外居住,躲过一劫。但风声鹤唳,为避灾祸,便与龄官来此黄叶村,与二丫头一同过起了村居生活。”

湘云好奇地环顾屋内,忍不住问道:“蔷哥儿,你搬出宁府这事,说来也蹊跷,到底是为何呢?”贾蔷神色一滞,似有难言之隐,沉默半晌,才低声道:“云姑娘,实不相瞒,我自幼在宁府长大,关于我与珍大爷的关系,府里流言甚嚣。或许正因如此,我才得以在府外居住,也正因如此,才逃过这一劫。”

龄官伸手轻轻握住贾蔷的手,目光坚定,说道:“过往种种,皆是磨难。如今在这村子里,虽无富贵荣华,但夫妻相伴,日子安稳,我已心满意足。”

这时,二丫头从厨房端来几碗热气腾腾的粥,笑意盈盈道:“快趁热吃些,暖暖身子,一路上想必饿坏了。”众人接过粥碗,暖意在指尖蔓延。

宝玉看着眼前的贾蔷和龄官,心中感慨万千,想起贾府往昔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如今却如梦幻泡影般消逝,不禁悲从中来。他长叹一声,说道:“今日能在此与你们相聚,实乃幸事。愿往后大家都能远离灾祸,顺遂度日。”众人皆点头称是,在这黄叶村的茅屋中,温馨弥漫,为这清冷世间添了一抹暖色 。

稍作休息,湘云的精神好了许多,众人便围坐在一起,聊起天来。椿龄说起自己的经历,原来老太妃薨逝后,贾府戏班解散,她便回到家乡黄叶村,与家人团聚,靠纺织针线为生。

宝玉听了,不禁想起当年在梨香院,让龄官唱《牡丹亭》的情景。那时的龄官,光彩照人,才情出众,如今却过上了这般平淡的生活。世事变迁,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椿龄又说起当年戏班中同伴的情况,“听闻芳官被骗至尼姑庵后,不甘受那老尼驱使,想必是逃出去了,如今不知流落何方。藕官、蕊官还在庵中,也不知能熬多久。出府的宝官、玉官,更是下落不明。”

宝玉听了,心中黯然。想当年在贾府,与这些人相处融洽,如今却各奔东西,生死未卜。人生聚散无常,实在令人伤感。

此时,屋外风雪依旧,屋内却暖意融融。宝玉、湘云、贾蔷、椿龄和二丫头围坐在炕桌旁,桌上烛火摇曳,映照着他们的脸庞。听着屋外呼啸的风声,众人的心情却渐渐平静下来。

湘云眯着眼,回忆道:“宝玉哥哥,还记得咱们小时候在园子里摘海棠花吗?那时,咱们无忧无虑,多么快乐。”宝玉微笑着点头,说道:“是啊,那些日子仿佛就在昨天。你那时总是那么活泼,笑声比银铃还清脆。”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回忆着往昔在大观园的点点滴滴,从海棠诗社到中秋赏月,从吟诗作画到嬉戏玩闹,每一个场景都仿佛历历在目。欢声笑语在屋内回荡,让他们暂时忘却了生活的烦恼与忧愁。

然而,时光悄然流逝,众人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困意袭来,三人抵不住倦意,贾蔷和大丫头先回房,二丫头也回厢房,宝玉和湘云便和衣在炕上睡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