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轰轰烈烈的禁毒事业,不管是老百姓也好,还是官员勋贵们也好,对日本的兴趣可比禁毒热烈的多。
就问:谁能抵抗得了金山银山的诱惑呢?
天幕播放的那可是可以开采数百年的金山银山,那还等什么——
这泼天富贵,皇帝看了也眼红的很。
日本离中国相对又不远,实力又不强,以前不打日本是因为隔着汪洋大海,攻打一蛮荒岛国不值当。现在,在金山银山面前,这点儿距离又算得上什么?
大清□□才三十多载,水兵还没完全糜烂呢!
不过,在大军开拨前,还是要从长计议的。
于是,源源不断的消息涌上了康熙案上。
弹丸小国,也敢口称天皇,岂有此理。
打算是肯定要打的,借口也很好找,倭寇也好,天皇的称谓也好,都是实打实的罪证,不算冤枉它。
就这个弹丸之地,皇权还能旁落,也是可笑。
挟倭王以令日本,还是挑拨两方关系然后大清渔翁得利?
这是个问题——
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皇帝一时也踯躅了。
面对康熙的提问,弘历和弘暄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弘历选择挟倭王以令日本,日本王室传承千年,就连掌握大权的幕府都不敢篡权,由此可见王室在人们眼里的印象。他认为,这样日本民众的抵抗会更轻,更容易被日本百姓接受,这样做更有利于大清对日本后续的统治。再说了,留下一个傀儡皇帝,还不是任他们拿捏。
弘暄则认为,唯名与器不可予人,大清本就是天朝上国,何须依仗倭王的名义。幕府势强,大清就扶持倭王一方,倭王一方强势了,大清就支持幕府。让极尽手段让两方斗得个你死我活,最后大清坐收渔翁之力就好。
说的都很中肯,但他们这些小阿哥难不成剖析的会比臣子厉害不成?当然不会,这只是皇帝对养在他膝下的皇孙的常规考教。
“那,弘历我问你,若是倭王不甘心当个傀儡呢?”
“那就换一个听话的,我们大清实力在那里,不怕倭王阳奉阴违。”弘历自信答复。
皇帝没说满意,也没说不满意,跟弘历一样,他将问题也抛向了弘暄:“坐山观虎斗好是好,弘暄你说,要是玩脱了呢?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万一双方联合糊弄大清呢?”
可能性极低,但这也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万一天皇和幕府摈弃前嫌,一起合作反抗大清了呢?
弘暄反问:“皇玛法,六国合纵抗秦,但结果如何?”
弘暄再问:“倭王真的甘心做一个傀儡吗?”
弘暄图穷见匕:“人心是经不起挑拨的,倭王和幕府并非铁板一块,哪怕他们知道大清不怀好心,但为了利益,即使他们明知道这是块含毒的蜜糖,他们也只能饮鸩止渴。”
有大清在,他们还想要同心戮力,那是做梦。
弘暄没说的是,大清又不是只能二选一。
完全可以将这两项结合起来,先坐山观虎斗,消磨双方力量,增加两方仇恨。然后,再挟倭王以令日本。最好幕府能将王室给屠戮个一干二净。弘历所言的挟倭王以令日本不是不行,主动权要在大清手里,日本王室直接摘草除根,大清完全可以拿个襁褓中的婴儿充当天皇。至于真的假的,反正大清强盛,大清说是真的就是真的。
不过,小小年纪的弘历能想到这些已经很不容易了。
只能说,皇玛法真不会教育孩子,让年龄差这么大的孩子互相比较,也不怕年龄小小的弘历心灵扭曲。
也就康熙帝不知道弘暄认为他不会教育,否则他一定会反驳他:有什么问题吗?当年保成和保清就没有年龄差吗?到如今还不是好好的。
真好好的,对方倒霉自己弹冠相庆的好好的。
康熙帝不知道大孙子在诟病他的教育问题,同样,面对弘暄的答复,皇帝也没有表露赞同,当然也没批评。他只是道:“将你们的想法写个折子,过两天呈上来吧。”
比起弘历,年长几岁的弘暄城府更深些,哪怕弘暄是他看着长大的,皇帝也不敢肯定这个画风清奇的孙子到底是真这么想,还是因着考教随便糊弄他。
弘暄这个性子,就很难评。
他不是不聪明,就是聪明不用到正道上去,又是个混不吝的性子,皇帝其实蛮担心他将来成为朱照厚那般皇帝。但二次天幕之后,弘暄骤然沉稳了很多 ,皇帝这才发现,原来他是在藏拙。
也是乌龙,弘暄长这么大若不是天幕再次曝光,他竟然不知道他是未来的昭武帝。老十夫妇也是心大,他这个皇帝不说,他们夫妻俩也不知道嘱咐些。
不知道真相下意识的藏拙,这就很厉害了,小小年纪的他已然懂了木秀于林而风催之的道理,这是很多年长的人都不明白的道理。而在知道真相后,也没有骄傲自大,随即就沉稳下来,他总是知道什么时候干什么样的事情。
至于弘历,只能说还太稚嫩,有些藏不住事儿。
刚刚的选择真的是弘历所想吗?恐怕是因为弘暄选了坐山观虎斗,他这才选了挟倭王以令日本。康熙不知道未来的乾隆帝是个什么样的人,但他却能看懂如今的弘历,这个选择不是他的本心,他只是下意识的选择了与弘暄相反的一方。
弘历很聪明,也会看人眼色,揣摩人心的本事也不差。他自负也自傲,若是一直摆不正自己的心态,斤斤计较的和弘暄比较,只会毁了他自己。
天幕是把双刃剑,弘暄一直稳的住,弘历还差的远呢!
不过,未来很长,没有什么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真要这样,这皇位就该是保成的,哪有现在这么多事情。
再说了,未来的事情,谁说的准呢?
你说皇帝为什么不戳破弘历的小心思,没那个必要。有些事情,只有自己想通了,才是自己的。保成和保清他都没有过度干涉,自然弘暄和弘历他也不会干涉。尽管目前看来弘历差弘暄很多,但弘历还小,他会成长到哪一步,终究是个未知数。
康熙只希望,未来他们能守望相处,这世界能如他所愿发展。
弘历对自己的表现并不满意,还是急躁了。明明他可以更从容的,弘暄选择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他也可以这样选择。完全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嘛。
不过,皇玛法本也不是像他们征求意见的,只要言之有物,就不算输。终归他年龄小,这也是他的加分项,就算答的不好,也没什么,小孩子哪有不犯错的。
比起弘暄的漫不经心,弘历则要重视的多。尽管阿玛一再跟他强调,他比弘暄年龄小,没必要和弘暄比较,但弘历却不甘心。
天幕世界的乾隆帝比不过昭武帝也就罢了,谁规定现实中的他还比不过弘暄呢?现在不行,他要加倍努力,总有一天,他会像世人证明,他比弘暄强。
望着两位皇孙离去的背景,皇帝难得的陷入了沉思当中。
很多年前,就在这里,他看到一高一矮的两兄弟高高兴兴的扶持离去,而今天,他再一次目睹弘暄和弘历这俩堂兄弟一前一后踏出乾清宫,他一时惆怅不已 。
皇帝几乎忘了,保成和保清最初关系也算不错,打打闹闹的亲兄弟从什么时候就渐行渐远了?
等皇帝察觉了的时候 ,双方已然斗得你死我活了。
或许皇帝不是没察觉,只是作为一个父亲,他总觉得都是小事儿,没什么大不了的。岂知矛盾就是在这不经意的小事中一点一点堆积而成的,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说实话,弘暄、弘历和保成、保清并不想象,但看着这对堂兄弟的背影,皇帝无端的就想到了很多年前的保成和保清,他终究是老了——
皇帝又想起前些日子看到的那封建议他立储位以安天下的奏章,不由得迟疑了。皇帝知道,那不过是朝臣的一次小小的试探,但也确实是皇帝的心病。
怎么说呢?
纵然保成有千般不好,万般不是,皇帝心中唯一的储君只有他一人。
但皇帝更明白,若不是天幕,他险些亲手逼疯了这个儿子。这辈子,保成算是毁了,天幕的出现,算是挽救了他们岌岌可危的父子之情。
尽管皇帝凭借自己的威望压下来立储这件事,皇帝依旧清醒的知道,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皇子继位or皇孙继位?
前明之鉴,若不是天幕,有朱允炆这个明晃晃的教训在,皇帝根本不可能考虑皇孙继位,但现在倒是可以考虑了。
至于未来的雍正帝......不选他,才是对他好,对天下好。否则,因着天幕,前脚胤禛继位,后脚他的那些在天幕中圈禁打压的兄弟立马就会举旗造反。如今的形势,胤禛继位,属实是下下之策。
至于胤誐......选他和选弘暄没区别,胤誐自己是没本事让朝臣让兄弟折服的,但谁让他有一个好儿子呢?人啊,有时候还真的信命。
既然皇孙继位,那为什么康熙帝还在犹豫,像天幕中一样不好吗?
弘历主内,弘暄外拓,兄弟齐心,说不定会比天幕中的他们作出更大的功绩来。
但问题是:
老百姓愿意让圣君前往海外吗?
为什么就不是大清百姓沐浴圣恩?
汉臣们愿意这个没有满汉之别的皇帝成为海外圣皇吗?
......
康熙看得很明白,哪怕弘暄本人是心甘情愿的选择前往海外开疆的,但有些时候,他的选择并不重要。
康熙也知道,和天幕世界线一样也没什么不好。
那么一片广袤的疆土,真的就没有人心动吗?
南洋那边在知道了昭武帝的事迹后真的会甘心圣皇不在吗?
蒙古那边真的不希望这个有这蒙古血统的阿哥带领他们走出去吗?
......
开疆拓土,终归是不世之功。
天幕世界的弘暄成功了,不代表其他人也能成功。
想要弘暄留在国内登基的人和海外成皇的人同样多,这也是朝臣只是微微试探的原因,他们也在观望当中。
这一刻,康熙想了很多,似乎又什么都没想。
未来很长,他还可以再观望些时日,只希望一切终将如他所愿。
之后,弘暄收到了万岁爷赏的他曾经佩戴过的玉扳指,而弘历则得了一枚他常常佩戴的玉佩,皇帝一碗水端的那叫一个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