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还有和天幕中胤誐心情同步的对此事耿耿于怀的胤誐。
弘暄不介意儿子换个姓氏,但胤誐很介意孙子换个姓氏。此刻,他正攥着弘暄的手敦敦教诲:“儿子,你跟阿玛保证,我大孙子一定要姓爱新觉罗。”
看着眼神执拗的胤誐,弘暄懒得跟胤誐分析现实早就改变了,就皇玛法的性子,这辈子他未必还能娶郑氏。
可惜吗?自然是可惜的——
一见钟情都源于见色起意,单纯的画像,弘暄欣赏昭睿皇后的容颜,但还不至于情根深种。
弘暄清楚的明白,那是昭武帝的人生,却不是他弘暄的人生,历史早就不一样了。他应付般点头应允,至于后期如何做,那就再说了。就算未来违背,那也不过是善意的谎言而已。
不过,弘暄想的没错——
郑氏在南洋的势力难不成还能比得过大清的扶持不成?
天幕中天作之合的佳侣,如今,还能不能在一起,确实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皇帝迟迟不曾发作,不过是弘暄还是垂鬓小儿,他的婚事暂且不急。天幕是天幕,现实是现实,和糊涂儿子胤誐不一样,他分得很清楚。
因此,哪怕天幕的昭武帝几乎做的每一件事都在挑衅他的神经,他也不曾说什么。
【众所周知,昭睿皇后是郑成功的子孙,甚至是嫡系一脉,是实打实的郑家后人。
而郑家和爱新觉罗家的关系,可谓一言难尽。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降清后被凌迟处死,后大清□□后,在清的郑氏一脉的后人的待遇也并不好。郑成功孙子郑克塽投降后,家族被举家迁至北京,生活困窘,郑克塽及其后人曾多次请求大清归还被侵占的祖产,却不了了之,反而因地方官的阻挠导致家族进一步贫困。
这样的关系,昭睿皇后能和昭武帝在一起也真的很神奇。】
怎么说呢?
昭睿皇后郑胜男是郑成功的后代,意外又不那么意外。
虽说之前郑氏后人已经尽数迁至京城,但以郑家在海上的势力,有漏网之鱼也很正常。
只是……郑家嫡脉?难不成郑家还有漏网之鱼不成?
对于在京的郑氏子孙而言,那就是纯纯的惊喜了。
正如天幕所言,郑氏在京东日子并不好过,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卸磨杀驴也不至于这么急。昭睿皇后出自自家,就算历史改变,有南洋郑氏的势力在那里,有这层关系在,在京的郑氏都要好过的多。
老迈的郑克塽急忙着人取来族谱,开始对着族谱翻阅研究,奇了怪了,郑家嫡系竟然还有不在京在南洋的?让他看看,到底是郑家的哪一脉子孙侥幸逃了出去。台湾被攻克后,是降是逃,家族本就意见不一,郑氏本就以海起家,也许真的会有郑氏子孙在南洋经营生活。
但翻来翻去,还是一无所获。郑家有哪些人,郑克塽再是清楚不过,不说嫡支,就算旁支,皇帝也不会允许郑家有漏网之鱼在外,可到底是郑家哪一脉子孙呢?
最终,想起东宁之变时被绞死的长兄郑克臧,想起怀孕自杀的大嫂陈氏,为母则刚,那个女人真的会不管不顾的为兄长殉情而死吗?大嫂可是自小被陈先生作男儿教养,她身前身后之事更是她亲哥陈梦球一手包办,那……会不会、会不会南洋一脉是大哥的后人?
……
昭睿皇后的出身,对郑家、对皇家有影响,对天下的汉人影响更大。
满汉不婚,这是清朝的铁律。
昭睿皇后是实打实的汉人,一众汉臣官绅对此乐见其成。这倒不是他们缅怀前朝,而是清廷说是满汉一家,但自始至终,汉人都要低上满人一头。有一个汉人皇后,汉人的处境会好很多。
更何况,昭睿皇后还是郑成功的后人,这对于缅怀前朝的遗老们也是一种心灵慰藉。再说了,天幕里的一对璧人男才女貌,可谓天作之合,都说宁拆一座庙,不毁一桩婚,对于昭武帝和昭睿皇后的婚姻大家自然都乐见其成。
只是,昭武帝和昭睿皇后,真的能如天幕一般有情人终成眷属吗?
想起昭武帝,想起昭睿皇后,张廷玉目光复杂,也许汉臣也不是不能动一动。
就如张廷玉所思,曾经阻碍郑家拿回祖产的一众汉人官僚中有那么一两个已经开始在心里谋划还回郑家祖产交好郑家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有大局观的。总有些人目光短浅,吃到嘴里的利益,也不是那么容易吐出来的。有一位汉人皇后,对弥合满汉作用显著,但对一家一姓来说,这种落不到实处的好处,又算得了什么?
况且,汉人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昭睿皇后的丈夫相当于赘婿,天幕上那是没办法,如今,当着全天下,皇家总不会还愿意昭武帝去当这个赘婿吧?未来昭武大帝的妻子,还是很值得谋划一番的。
借着弘暄的婚姻,满汉的博弈,于无声处悄然发生。
……
郑成功的后人?
姓郑的人太多不好查,范围缩小,那就很好锁定了。
郑家在查,知道了昭睿皇后的皇帝自然也会吩咐调查,当然,反馈没有这么迅速就是了。
至于天幕所说的深仇大恨,这根本不算什么,郑家早就投降了,现在隶属于汉军旗。既然天幕中两人能结亲,那就说明,所谓的深仇大恨,根本算不得什么。
对后期弘暄的婚姻来说,哪怕康熙倾向于从满洲旗挑选,但想想弘暄未来毕竟要出海,再加上弘暄的年龄尚幼,这件事并不急着做下决断。尽管天幕言辞凿凿的确定满人和汉人没什么区别,但在皇帝心中,终归满洲八旗才是统治的基本盘。
弘暄娶一名汉人妻子,好处当然很多,但弊端也不少。同样,就算弘暄需要娶一位汉人妻子,也不是非昭睿皇后不可。
皇帝的态度,也代表了满洲勋贵的态度。就算满汉需要融合,也不用非得昭武帝带头不可。
虽说满汉不婚,但一众满族勋贵就真的看不起汉人的世家大族吗?他们要真的这样想,干嘛还要去忌惮汉人。满洲勋贵难道就不想插手地方吗?无他,玩不过汉人罢了。真要能借八旗改革这股东风联姻地方世家大族,有利可图的事情,干嘛要去拒绝。
只是,八旗制度虽然加深了满汉隔阂,但满清能以少数人掌控多数汉人,八旗制度也是功不可没。八旗改革要是改不好,那可是要动摇清廷统治的。
满汉之别要消弭,八旗改革更是任重而道远。
一个昭睿皇后的出身,便引得各方势力纷纷落子。
昭武帝的妻子,无论在哪方势力眼中,都是一块惹人垂怜的大肥肉。相爱不相爱不重要,弘暄的意见也不重要,这其中的利益博弈,才是决定弘暄福晋的关键因素。
【这其中的恩怨我们不去谈,昭武帝自己也说他可是好不容易才获得岳父认可抱得美人归的。
回归正题,我们聊聊在这次婚姻中昭武帝到底得到了什么——
《巾帼传奇》是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但现实跟电视剧不一样,事实上,仓促从广州逃离海外,敦郡王府大半的财物最终还是便宜了谋划这一事的包衣们。
和电视剧中游刃有余的撤离不一样,实际上昭武帝他们一行实属没有准备的狼狈出逃。仓皇出逃的母子二人全部身家不过一条大船,些许财物,数十个的忠诚下属,财产十不存一,比起普通商户百姓当然算是富有,但和大的豪商、官绅们根本没法比。】
看到这一幕,除了胤誐外,乾清宫前的诸人都很淡定,意料之中的事,要不是没有选择,又有谁会选择流亡海外。
但敦郡王胤誐没办法淡定,如果没记错的话,弘暄他们母子假死脱身敦郡王府就剩了个空壳子,也就是说那群包衣贪了他的钱财。
大婚之前,胤誐从不斤斤计较,但自从花过媳妇嫁妆,不得已失去王府财政权后,胤誐就变了。尽管最终银子很难在他手里停留,但那终究还是他的钱。
要是十福晋在这里,看到胤誐这个表现,一定很诧异,她这个掌控财政大权的人都没生气,每个月只能看到零花钱的胤誐有什么好生气的。
能不生气吗?
对胤誐来说,敦王府里的钱他这个主子都没法做主,凭什么最终全便宜了那群包衣奴才,简直无法无天。都能便宜了这群奴才,为什么不能便宜他这个主子,想想天幕中的自己那凄惨的样子,代入感很足的胤誐恨不得立刻去抄了这群胆大包天的奴才。
只是可惜,天幕不曾点名道姓,不知道到底是那些个大胆的奴才谋划了这一切。
胤誐怒气那是蹭蹭的长,他跟皇帝请命:“天幕过后,儿臣自请彻查内务府。”
是的,尽管天幕说的是包衣问题,但大家都知道,真正出问题的是掌管皇家内库的内务府。毕竟,皇子阿哥们的奴才人选,几乎都是内务府统一遴选。
皇帝诧异,但有人上赶着干活,那当然是答应他:“准了——”
要知道因着天幕,皇帝当然有整治包衣、整治内务府的心思,但这毕竟是个得罪人的活儿,有人上赶着处理,那还等什么。
一旁的胤禟拽了拽胤誐的衣袖,笑小声在他耳边嘀咕:“你疯了,内务府是这么好处理的?”
胤誐:“敢吞了爷的钱,必须给他们一个教训——”
胤禟着急,“那是天幕上发生的事,又不是现实,内务府是这么好处理的?”
就问:或多或少的,哪个阿哥没给内务府打点过银子?
真要这么好处理,刚刚胤誐请命的时候,一众兄弟早就反对了。内务府树大根深,利益缠绕,可不是轻易就能动的了的。
胤誐满不在乎,“九哥,他们都被天幕暴露了,哪有你以为的那么难。”
作为贵妃之子,哪怕是在额娘去后,胤誐也没有怎么受过内务府的刁难。毕竟,当年贵妃初去,那个见菜下碟的小太监的前车之鉴还在那里呢!
胤誐确实不算受宠,但他身份高啊,一个弄不好,混不吝的老十真敢把天捅破去。不看僧面看佛面,背靠钮钴禄氏和蒙古,谁闲的没事去招惹他啊!
胤禟叹气,胤禟无奈,胤禟爱莫能助。
不过话又说回来,以十弟的做事风格,一力破十会,也许还真能让他另辟蹊径的找到办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