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别的,满汉之别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大山。
天幕中的美好如泡沫般遥不可及,但天幕上的后世人却将这遥不可及的事情变作了现实。
【华夏历史上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战争,由此无意间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民族交融,但只有昭武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是属于官方鼎力支持的。
肯定会有人反对我这一说法,大家会说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政权为了统治都会进行汉化,这难道不属于官方鼎力支持吗?
真要说起来,契丹也好,金人也好,蒙元也好,满清也好,或主动、或被动,为了统治,又有谁不曾进行过汉化?
但他们这些作为和昭武大融合真的一样吗?】
{胡夏(匈奴)、成汉(巴氐族)、前赵(匈奴族)、后赵(羯族)、前秦(氐族)、后秦(羌族)、西秦(鲜卑族)、 前燕(鲜卑族)、后燕(鲜卑族)、南燕(鲜卑族)、北燕(高句丽族)、后凉(氐族)、南凉(鲜卑族)、北魏(鲜卑族)、东魏(鲜卑族)、西魏(鲜卑族)、北齐(鲜卑族)、 北周(鲜卑族)、 后唐(沙陀族)、 后晋(沙陀族)、 后汉(沙陀族)、吐蕃(吐蕃族)、 南诏(哀牢)、大理国(白族为主)、辽朝(契丹族)、 北辽(契丹族)、 西辽(契丹族)、东辽(契丹族)、 后辽(契丹族)、西夏(党项族)、大金(女真族)、元朝(蒙古族)、 北元(蒙古族)、清朝(满族),一个个少数民族政权崛起又落幕,或割据,或一统,哪怕有些民族早就融合尽了汉族当中,但他们依旧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来永恒的传说。}
这段话,配合着少数民族政权的起起伏伏,挺考验上至皇帝、下至旗民的满族人民的心态的。想想天幕作解说的那个连满语都不会说的后代子孙,看着那些历史上消亡的民族,各种滋味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现如今,姓宇文的,姓慕容的,姓拓跋的,谁还会说他们曾经民族的语言?
他们早都是汉人了啊——
天幕中的大清也最终消亡,那么,等待满人的最终结局是什么?
朝代的崛起又落幕,哪怕昭武帝是天幕称赞的圣君,也不妨碍康熙皇帝对大清江山的担忧。
天幕的问题,康熙帝根本无暇去考虑,历史书记载的明明白白的事情,直到神迹总结展示,才知道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原来还曾经出现过这么多少数民族政权。
康熙皇帝本人是熟读史书的,满清的政策制定有很多也是参考大金和大元的的历史教训。但是看到这一个个政权崛起又崩塌的场景,他这才觉得,他对这方面理解还是少的可怜。只参考金和元,还远远不够。
不止满人吃惊,汉人也很吃惊,不总结不知道,原来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这么多少数民族政权。
【显而易见的,他们的做法和昭武帝的做法有着显著的区别。
法理上,政策上,乃至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上,昭武帝都做得都做得无可挑剔。要知道,从昭武帝时代开始,破坏民族团结,作出歧视其他民族的事情,是要罚款刑拘的。
而其他朝代呢?
汉王朝统治时,少数民族被称为蛮夷。而少数民族政权下,汉族难免遭到打压。从根本上,从来不存在平等。虽说,昭武帝的做法也是为了统治需要,但昭武帝的做法和其他人相比那是高下立判。
对于东洲原住民来说,一边是把他们不当人的欧罗巴人,一边是对自己一视同仁的的同胞兄弟,你是东洲土著人,你怎么选?
拿脚选都知道应该选昭武帝,选择重回华夏文明怀抱。
都是爱新觉罗,本土的老祖宗们就赶不上东洲皇室了。
搞了一通八旗制度,前期征战算是利大于弊,但后期除了加深满汉矛盾,八旗自己也糜烂不堪,还有什么作用?祖宗家法不是这么用的,看看东洲皇室,要与时俱进啊!
再说了,满洲人认女真人作为祖宗,认对祖宗了吗?
根据分子人类学的研究,现代满族的常染色体与华北汉族几乎完全重合,表明两者在基因层面没有显著差异。大规模基因检测显示,满族的血统主要源自古代汉族后裔,而非传统认为的女真或蒙古血统。
这也是正常的,满族直接来源于明末清初形成的满洲区域共同体 。“满洲”不仅仅由女真人组成,还有相当数量的汉人、蒙古人、锡伯人和朝鲜人等。在大致相同的环境中互相影响,渐渐融合成为一体。
满族认女真人当祖宗,就和汉人族谱攀附一个道理,都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用的。】
尽管按照族谱追溯,爱新觉罗往上追溯可以到猛哥帖木儿。但话又说回来,连契丹皇族耶律氏都被证明是周天子的后代,博尔济吉特氏往上追溯可以追溯到汉高祖刘邦,但谁知道作为明朝军户的猛哥帖木儿往上追溯能追溯到哪里呢?
继蒙古族震惊之后,满洲八旗,最正统的那部分满洲人也不说话了。神迹没有说之前,高高在上的满洲勋贵还怀有侥幸心里,但现在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大哥莫笑二哥,原来所有民族往上追溯最终都是一家人。
【昭武帝和乾隆帝曾经就满汉之别做过通信讨论,虽然祖宗规矩满汉不婚,但不是没有可以钻空子操作的余地。完全可以将旗籍作为一种奖励,所有有功于国的人都可以赐予旗籍,人为的扩大旗人范围,消弥满汉矛盾。
只是,保守的清王朝统治者不予理会,最终,昭武帝作出的预言一一成真,实在令人惋惜。】
{一封封信笺飞速从众人眼前飘过,最终定格在乾隆皇帝对昭武帝的驳斥上。
人为扩大旗人范围?
要知道旗民是有银子领的,人为扩大,那这笔钱出自哪里呢?明末百万宗室某种程度上算是拖垮大明财政的重要原因之一,盲目扩大旗人范围,财政问题是难以逾越的难题。}
乾隆帝说得在理,看天幕的皇帝和一众朝臣对乾隆帝的想法无比赞同,但他们忘了,就算不人为扩大旗人范围,旗人繁衍生息,人口也会不断增多的啊?
顺治年间的旗人和此时的旗人人口有着数倍差距,如今的旗人人口,和未来的旗人人口又会有数倍、数十倍的差距,这问题始终存在,这跟扩大不扩大旗人范围有什么关系?
和昭武的提议是否合理,能否在现在的大清实施相比,天幕说他们往脸上贴金乱认祖宗这种事,都算不得大事了。毕竟,古往今来族谱攀附的事情多了去了。隋炀帝杨坚还去攀附弘农杨氏呢,到如今还不是天下杨氏出弘农,不都是一家人吗?
想起昭武帝治下不同民族通婚给予的金钱奖励,人们不禁猜测,昭武帝到底哪里来得这么多钱财?难道东洲土地就是那么富庶的存在吗?
怎么办,现在对东洲更感兴趣了。
{一段截取正剧《昭武大帝》的片段开始播出:
对于保守的清王朝,昭武帝做出了如下预言:“大清,终将因统治者的保守而灭亡——”
荣亲王有些不甘心的问昭武帝:“皇兄,就没有什么别的办法了吗?”
已经开眼看世界的荣亲王弘晙看到了隐藏在大清治下的种种危机,东洲很好,新南洲发展的也很不错,但看着止步不前固步自封的大清本土,那就只剩怒其不争了。毕竟是生养他的母国,作为爱新觉罗家的后人,他岂能甘心?
倒是昭武帝平静的多,他说:“那还能怎么办?怎不能自己人自相残杀吧——”昭武帝摊手,“那样的话,欧罗巴人要乐死了。”
这话说的荣亲王无言以对,鹤蚌相争,渔翁得利,他们能占据东洲是因为他们更强,可不是欧洲人自愿将这么一大片土地奉上的。若是他们和本土大清再起争执,他们一定不介意从东洲手中割下一大块肉来。
荣亲王咬牙切齿:“弘历那小子真混蛋,宁愿相信那些欧洲人,也不愿意相信同出一脉的我们。”
画面最终定格在荣亲王的不甘,和昭武帝那双复杂的眼眸上。}
演员不同,一开始大家并没有猜测出天幕中人的身份,但‘皇兄’二字,很好的锁定了昭武帝的身份。
乾隆皇帝弘历也很容易推敲出来,雍郡王府的四阿哥弘历,比起雍正帝,比起昭武帝,在今天之前算是默默无闻,但在今天过后,他必将惹人注目。
不过,比起昭武帝弘暄的一代圣君形象,天幕现实的他实在不够正面。正如弘暄哪怕是一副纨绔子弟形象,依然有人对他寄予厚望;同样的,哪怕乾隆皇帝尚未出场,他的刚愎自用的第一映像也是深入人心。
虽然,观看天幕的臣子们对昭武帝的提议也并非完全认同,但从后续的结果上来说,昭武帝是对的。两厢对比,乾隆帝就有些不够看了。
【本土皇室目光短浅,因循守旧,实在是带不动。
清皇室要是把忌惮东洲皇室的劲儿放在自身改革上,也不至于会被推翻统治。
在本土皇室冥顽不灵的情况下,有些事早已注定。
很难说,是不是昭武帝乃至本土皇室失望过太多次了,明明同一个祖宗,最终东洲皇室却选择了联合革命党人去覆灭大清统治。】
原来昭武帝是爱新觉罗出身吗?
昭武帝这个穿越者还真有魄力,弘暄才不相信,昭武帝及其后人没有别的办法重塑大清。
革命不彻底,就是彻底不革命。
不破不立,皇室的存在,对于这个封建专制已经到达顶端的帝国,并非好事。
这是弘暄的想法,但对于爱新觉罗们来说,东洲皇室联合造反派覆灭大清真的太挑战他们的认知了。
怎么还有人联合外人,去把自家基业搞垮了的呢?
对于胤禛来说,东洲皇室将自家一脉推翻然后上位,这个场景他虽然不高兴,但也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但像天幕所讲的联合如‘白莲教’一类的造反势力推翻祖宗基业,那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明明刚刚胤禛还试图说服自己,四儿子还小,后辈对这些事的剖析不够全面,不要迁怒孩子。但听了天幕所说,胤禛的表情那叫一个难看,以至于他开始控制不住的迁怒在他面前一向聪明懂事的四儿子来。
不行,忍不了,教训不了弘暄那小子,弘历这小子高低得教训一顿。
胤誐也不满意,不是,他的后代们怎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