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们举动有欠妥当,不过推测他们此举还是因为有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并不想加以责备。可是礼部一直向翰林院施压,翰林院就一直催促臧天任,他才不得不硬着头皮出面,说了些“文武各司其职,内外各行其是”的场面话。但生员们都是血气方刚,最讨厌听官话,一眼不和,就惹得年轻人动起手来。
程亦风当然不晓得这其中的曲折,只见那些生员们围拢在自己身边,为首的,也即方才跟臧天任动粗的,说话连珠炮一般,滔滔不绝地跟程亦风讲述众人兴办此义学之目的,义学所教之本领,又义学中学生如何豪情万丈。“翰林院和礼部的学究们硬说我们有失体统。”那为首的生员道,“程大人可要给我们评个理——何为体统?不能杀贼,不能救国的那些就是体统么?抱着如此体统坐以待毙,还不如让他礼崩乐坏,我们也跟樾人拼个玉碎瓦全。”
旁边的生员们纷纷赞同,又有人指着臧天任斥道:“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国可兴也,你和程大人同是进士出身,为何程大人在疆场杀敌,你却在京城无事生非?”
听到这样的话,程亦风正色打断:“诸位学弟,这话就大大的错了。你们可晓得这位臧大人是何人么,他是我程某人敬如兄长的一位同年。他忧国忧民,直言敢谏,程某人可比不上。”当下,就将臧天任近年来坚持不懈提议新法上疏朝廷精兵简政开源节流的事迹说了。这位老友宦海沉浮若许年,许多当初同科的人都外放到地方的肥缺上去了,他却还在翰林院里做闲差。亏就亏在这坚持己见的性格上,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相比之下,程亦风自己同样对朝廷的弊端看不顺眼,可早年除了喝酒就是逛窑子,后来弄起新法之事,一遇挫折,就想摔帽子不干,如今位极人臣又只会牢骚满腹,今日说起老友的种种,再同自己一比,简直羞愧难当。
偏着时候,听到噼里啪啦的鼓掌声。众人都循声看去,正式冷千山拨开人丛走了过来:“精彩,精彩!程大人说得简直好极了!冷某人偶然经过,听得都不想走了呢!”
鬼才相信他是偶然经过!程亦风厌恶地瞥了他一眼:这些热血士子,恐怕还是他煽动起来的吧?
生员们果然认识冷千山,都同他招呼:“冷将军——”
冷千山笑道:“不必理会我。你们一直以来都仰慕程大人,难得才见到了他的面,还不多多向他请教?程大人也宦海沉浮了十几年,本是文官,却又领兵打仗,所以对朝廷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都了解得很——国难当头的时候,究竟应不应该人人皆兵,抗击敌寇,程大人肯定有独到的见解。”
这是故意要摆程亦风上台了——明知道他在兵部的每一天都如坐针毡,明知道他对兵法毫无兴趣,明知道他笃信“攘外必先安内”……程亦风咬着嘴唇,忍住按本性说出一切的冲动:现在要稳住局面,一定不能让冷千山继续利用这些单纯冲动的年轻人。
已经在细雨中站了好一会儿,他感觉背后的衣服透湿——不知是雨水还是冷汗。便打了个寒噤。冷千山看到,偷笑了一下,道:“想来程大人有高见——咱们不如还是进义学里去谈吧。图过程大人受了凉,岂是国家之福?”
可不是如此!生员们哪里知道他没安好心,赶紧把他们心目中的“军神”请进义学。一群人将程亦风团团围住,害他本来想香公孙天成求救,却连老先生的影子也看不见。今天的这事可大可小,一定要谨慎处理才行,他边走边思考,假装四处参观,实际在拖延时间。
大部分的桌子上都是兵书战策,《孙子》、《六韬》无所不有——这些都是程亦风去年被赶鸭子上架到了兵部之后看过的书。不过有一本他却没有见过,叫《古今战策注》。大约生员们先前正在抄写,砚台里磨好了墨,毛笔架在一边——楚国宫廷贵族和士大夫们崇尚华丽,学界也染了这风气,一支简单的毛笔,也要在笔管上缀一只精编璎珞。程亦风皱了皱眉头,计上心来,道:“诸位一心报国,其情可表。所说不愿为陈规陋习所束缚,不愿坐以待毙,也都是至理。不过,何为古圣先贤验证多年流传下来的治世之法,何为奸佞肖小一代一代造成的积弊,诸位还要分清楚了才行。”他指着那笔:“比如这个璎珞,就是积弊。写字难道要用它么?你们是用璎珞,而有人就用珠玉。整一个京城若有一千支挂了珠玉的笔,浪费的银两可以采办多少军粮?”
这笔本是那家境较好的生员之物,听言,登时红了脸,一把将璎珞扯下了,道:“程大人教训的是,学生惭愧。”
程亦风笑了笑,道:“这部《古今战策注》在下从来没有看过,是诸位学弟们编的么?”
为首的那生员道:“正是学生们遍的。程大人不弃,请指正。”
程亦风道:“好。你抄一部给我,我来看。”
那生员大喜,道:“是。大人何时要?”
程亦风道:“就现在,你抄。”
那生员虽然觉得有些奇怪,但不疑有他,立刻坐下来提笔欲写。可程亦风一伸手,将砚台挪走了。生员正奇怪,程亦风又一伸手,将纸也拿开了。
“大人……这……”
程亦风从笔筒里又拿出五六支笔来,递给他道:“请抄吧,在下等着看呢。”
其他的生员都忍不住了:“大人,光有笔,没有纸墨,怎么抄?”
程亦风微微而笑:“哦?原来光有笔是不能写字的么?那为何你们以为朝廷只要选用晓得兵书战策的官员,国家就能富强安康?”
生员们都不禁一怔,哑口无言以答。
“想来程大人有高见了?”冷千山似笑非笑,“依程大人之见,国家怎样才能富强安康呢?”
程亦风不理他挑衅,自取过一支笔,蘸了墨,于纸上写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九个字——他的书法以行书见长,但这时刻意用正楷,写得十分规矩。“诸位都是读圣贤书的人,哪位来同程某解释一下夫子的这句话?”
生员们面面相觑,有人道:“夫子说,要专心致至于根本,基础确立,大道才得显现。”
程亦风点了点头:“夫子所谓‘根本’又如何?”
生员们读熟了四书五经,当然理会得孔孟之道,他们晓得程亦风探花出身,学识非凡,都想要给出个最精辟的答案好让他嘉许,于是思索了片刻,七嘴八舌回答得五花八门。有的说,是“修身”,于是讲“温、良、恭、俭、让”;有的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故尔“孝”大道之本;又有的说,治学为重,“朝闻道,夕死可矣”;还有的说,出仕为官“事君以忠”;另有几个,干脆把“六德”“六行”“六艺”都搬了出来——足见是下过苦工夫的,倒背如流。
程亦风微笑着听他们各抒己见,仿佛自己当年在学堂里的模样。无论世界如何的变换,孔圣人所说的根本却并不改变,人所理解的“根本”不同,乃是因为岁月的琐事使人忘记根本了。
他不声不响,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仁”字。生员们看到,才都安静下来。
那个字写得笔画饱满,四平八稳,假若真的以此治理天下,则天下也该如此。他搁下了笔,仿佛欣赏着这个字似的,淡淡说道:“我楚太祖立国,以仁治世。楚之前有晋,晋之前有梁,其立国也,皆以圣人之道,礼、义、廉、耻、仁、爱、忠、孝。吾未有听说以‘兵’治天下的,尔等若要看兵家之道的极盛,就看十六国之乱,远交近伐,联横合纵,尔虞我诈。但十六国可有一国传过百年的?吾或有见以‘法’治天下的,就是那十六国之前的嬴国,重‘势’,重‘术’,重‘法’,初看来,全国井井有条,不过才传二世,举国百姓道路以目,不久天下英雄就揭竿而起。吾亦有见以黄老之术治国的……”他本想举宋国灭亡的例子,但一想到元酆帝被胡道士蛊惑,正谈“清静无为”,就把话咽回去了,改口道:“昏君暴君各有各的不是,短命王朝各有各衰败的理由,但,凡观盛世,无有不尊儒术,但见明君,无有不为政以德。如今樾人对我虎视眈眈,我朝的确需要操练兵队保卫家园,然而,依诸位之见,楚樾之战还要进行多少年呢?三年、五年,还是三十年、五十年,终有结束的一日吧?到那时,还需兵书战策么?兵者,乱世不得已而为之。我辈读书之人,不该想着如何在乱世称雄,而应该想着怎样让乱世缩到最短,怎样将乱世变了治世,怎样将治世延得最长……这些道理可不在兵书上。”
众生员们听了,都沉默不语。臧天任知道朋友的话说中了要害,十分欣慰,道:“程大人所竭尽全力要做的,便是牵制樾寇、压制樾寇,甚至消灭樾寇,先保了社稷的安危,再求富强之道。你们当中有精通兵法志愿帮着程大人替朝廷‘攘外’的,应该好好备考,在秋闱一显身手,到程大人身边协助。但我国当前的形势,并非只有樾寇压境一个威胁——我不怕同你们实说——京城有奸臣当道,地方有贪官污吏,中央的银子入不敷出,各地的百姓食不果腹,长此以往,前方的军队要如何抗击樾人?若是国家起了内乱,恐怕樾人不费一兵一卒,到时也能将凉城拿下吧?所以‘安内’也是迫在眉睫啊!”
生员看相互看看:所谓安内,匡正时弊,整顿吏制,充实国库,严肃法纪,这果然不是兵法所能教的。也许他们单凭一时的热诚,的确做错了?
正在动摇的时候,忽然听冷千山拊掌冷笑:“说得好,程大人的比方也打得妙——光有笔不能写字,光选拔懂得兵书战策的人才不能国富民强——请问程大人,光选拔满口‘圣人言’只精通八股制艺的官员,国家就能富强了吗?光有砚台或者光有纸,就能写字了吗?”
“这……”程亦风说了那么一大通,竟没有想到这一条。不由愣在当场。
“冷将军!”终于听到了公孙天成的声音,“老朽虽然驽钝,不过方才听到程大人的一席话,虽然说是‘独尊儒术’,但是并没有说‘独尊八股’啊!况且,儒术并非从来就有,自孔圣人之后,儒术也非一成不变。就算是孔圣人自己,也讲求文武兼备,不可偏废一方吧?古孔圣人为鲁国摄相事,不也说过‘有文事必有武备,有武事必有文备’么?”
“先生讲的极是。”程亦风一经公孙天成提醒,立刻就开了窍,“吴子曰‘内修文德,外治武备’,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不过,如果把兵书作为童生开蒙必修,又让战策成为儒生为官必备,这就本末倒置,动摇根本了。虽然‘忘战必危’然而‘好战必亡’啊。”
冷千山不是科举出身,虽然读过四书五经,但是并不怎么熟悉,所以不晓得《司马法•仁本》明明说的是“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是叫人不可忘战的,程亦风偏偏要倒过来说,就把意思完全颠倒了。那些生员们虽然晓得这句话,但是他们崇拜程亦风,也不觉得他如此“活用”有何问题。
“程大人说的果然是至理!”生员们道,“但既然圣人也说要文武兼修,那我等在义学中既读诗书又学兵法,也不算是有失体统吧?”
“那当然也的确不算。”程亦风道,“世上有人爱诗,有人爱画,有人嗜酒,有人好色,这些人集结成社交换心得,且未听朝廷要取缔他们,为什么有人喜爱纸上谈兵就不行呢?你们只消记住,不要光拿了笔,将纸墨都丢在一边,那就成了。”
生员们谈兵论战乃是为了救国,却被程亦风一溜嘴说成好像茶余饭后的玩乐一样,未免心里都有些不高兴。幸亏公孙天成道:“历朝历代都是重文轻武,不让民间研习兵书,不让百姓操练武术,无非是怕万一奸人利用,招集百姓造反,到时朝廷无从镇压而已。但是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又云: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亚圣也说: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诸位结社教习兵法,不仅不算有失体统,还是为安邦定国做了一大贡献呢!”
臧天任听他这样说,岂不是给自己帮倒忙?急得直向程亦风使眼色。好在公孙天成话锋又一转:“诸位都热心勤奋,一边备考,一边谈兵,一边学武。只是依老朽的浅见,讲习兵法,没有比兵部中专门整理兵书的人讲得更好了,而教练武艺,恐怕普通兵营里的教头也比诸位高明。诸位废寝忘食,能够让多少人真正学会用兵之道或搏击之术的呢?但如果诸位全力备考,一举高中,能够成为兵部的官员,就可以将你们的打算变为新法,通过各地的兵站付诸实施,这效率岂不比今日要高出百倍?”
生员们瞪大了眼睛,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公孙天成说的这样浅显,又这样实际——可不就是这样的道理么?
“所以依老朽看,”公孙天成趁热打铁,“诸位不如暂时顺了礼部的意思,暂时不要再研究兵法和操练武功,先把秋闱考过了再说——如果一时意气,当真被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