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开出的条件确实丰厚,可丛孝家里的情况也是摆在那里。
一个农家若没有成年的男性劳动力,凭着老弱妇孺扛住一个秋收,只怕稻谷还没归仓,人都要倒下来了。
等到第三天陈牙人那边还是没有任何动静,丛孝自个也想不出办法,打算傍晚过去跟陈牙人辞别。这次是真的要走了,便是现在赶回去也晚了些。
他正关了门打算上锁,陈牙人欢天喜地,乐颠颠跑过来,“别关,别关,丛小哥,你这回真得谢谢老哥哥我,咱哥俩进去说。”
一把推开门顺手把丛孝拽了进去。
两人在堂屋的桌子旁坐下,丛孝给他倒了一碗茶,“怎么,老哥可是想出了甚好办法?”
陈牙人端起茶碗一口闷了,喘着粗气喜不自禁:“我不仅想出了好法子,还给一并解决了。”
他到底见多识广,头脑灵活,在家想了两天还真叫他琢磨出个可行办法。
陈牙人当即过去张家,跟老管家如此这般诉说了丛孝家的情况。又提议张家可以在名下的佃农里挑出两个年轻力壮,手脚利索的年轻人去往丛家,帮他爹收稻谷。
“如此一来,你可以接下张家的活计且没有后顾之忧。二来,你家的秋收还多了一个人呢,那些佃农都是干活的好手,人家一个就抵得上你两个,说起来还是你家占了便宜。”陈牙人得意洋洋邀功。
“怎么样,你老哥我这回的事办得漂亮吧?张家老管家只犹豫了一瞬就答应了,这事他自个就能做主,都不用禀告主人。而且这两个人的吃喝张家自个出,算是额外给你的赏赐,不花费你家半个铜板。”
丛孝闻言沉思了片刻,越想越高兴,还真是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他之前只想到请村里人帮忙,却没想过长工、佃户之类的。
这也是有缘由的,泮水村里丛姓占了大多数,且祖上还是有些个家底的。村子里人人都是自家的田地,既没有乡绅、地主,也没有长工、佃农,至多像他亲哥那样把田租给族人。
这也导致他根本就没想到这一茬,丛家缺人手,张家佃户多得是但缺工匠,两下里一交换,皆大欢喜。
丛孝喜出望外,一把抓了陈牙人的手感谢:“老哥哥,你这回真是帮了我的大忙,我都不知道如何谢你。往后咱哥俩就是一对老搭档,互相帮衬,等从府城回来,我请哥哥大吃一顿,好酒好菜管够。”
“好说,好说。”陈牙人自是得意,促成了一笔交易固然高兴,跟一个各方面都很不错,且手艺精湛的年轻人交好,往后大有益处啊!
“咱们明早过去张家,想必他们到时已经挑好了人选,你过去跟他们交代一番。余下的只管听从张家吩咐,跟着张家干活吃不了亏。”
陈牙人说得在理,丛孝听得不断点头。
……
秋风送爽,硕果累累,沉甸甸的稻穗坠弯了腰。
丛孝一直不见回来,丛三老爷决定不等他了,许是路上有什么事耽搁了,不能少了他就不干活,不过日子了是吧?
天微亮,农活二人组老搭档就去了田里,此时早晚已稍微有了凉意,妇人走在路上且要披一件单衣。在田里弯腰忙活小半个时辰,出了汗就不冷了,等到了晌午更是热得汗珠一滴滴往下坠。
不过比起盛夏时的双抢,秋收时的太阳光显然柔和了不只一星半点。
前者的炙热彷佛要融化它所统治的这片天地上的万事万物,后者依旧是绚烂的阳光,却不会那样闷热难耐,窒息得喘不过气。
时不时还有秋风拂过,更添了两分凉意。
晌午青叶照旧给爷爷和娘亲送饭,众人坐在树荫底下歇息吃饭。
朱青水嘴里塞得满满的,好奇问到:“三老爷,秋收都开镰了,您家老七还没回来?他这次不回来了吗?”
“那肯定不会,”丛三老爷笃定说到,胸有成竹,“老七是个心里有成算的孩子,应该是路上有事耽搁了,估摸着这两天就该到了。”
朱青水羡慕地道:“要我说靠着七哥的手艺在外头赚银子又不难,您老跟他媳妇都不用种田了,累死累活的就糊弄个嘴饱。您老何必上赶着种这劳什子的田,干脆跟您大儿子一样租出去了事,省得七哥每年来来回回地折腾。”
丛三老爷失笑摇头:“那不行,庄户人家没了田地如何使得,天天闷在家里发霉吗?田就是咱们的根,有根才立得住,站得稳。
你不信可以问问你爹,你家兄弟四个都上了坡。按理说你爹娘也可以不用下田,有你们的孝敬口粮就够过活了,他为什么日日不落往田里跑?”
朱青水脖子一缩不敢搭腔,旁人家的事他能嘴贱说上两句,自个老爹的事是不敢乱开玩笑的。
他不敢开口,朱老爷子却是有话说:“哼,靠他们赏饭吃我还不如跳河来得快,我要是今儿撂了挑子,明儿就该请了李老先生来给我看风水选坟地的方位了。没办法,不孝子生得太多,自个都快要饿死了,哪还顾得上我们两个老骨头。”
朱青水长叹一声,无奈投降:“爹,您这是说的哪里话,我们再怎么没用,您二老的口粮还是能挣出来的。跟丛七哥比,那确实比不上,论到干农活,我们几个也不差啊!”
“那不见得,”朱老爷子嘲讽地看着小儿子,“我有一个问题想了很久,百思不得其解,你能不能帮我解开?”
“我就不明白了,你在田里割谷子就好好地割,为什么割两把就直起腰歇半天,割两把再直起腰歇一会。你那腰是莲藕做的么,一掰就断?你一直弯着腰割怎么了,那腰还能断了不成?”
朱青水:“……”
旁听的众人憋笑,脸都涨红了不敢吭声,哼哧着背过身偷笑。朱老爷子正在气头上,现在可不能再火上浇油。
“我一看你那做事的德行就来火,做事不像个做事的样子,懒懒散散,浑身无力像熬了十天十夜没睡醒似的。你还有脸说别人,我要是靠你吃饭,早成了饿死鬼去阎王爷那里报道投胎去了。”
朱青水嘴巴张阖,不服气叫嚷:“瞧您把我说得这般不堪,腰一直弯着肯定累啊!我就是直起身歇口气,又没耽搁做事,您用不着这么说我吧?”
“你是没耽搁自个的事,”朱老爷子了无生趣地说。
“只不过要靠你养老就没指望了,哪次农忙你不是拖到最后才做完。我这个老头子要是等到你来帮忙,谷子都烂到田里了还没看到人影。”
朱青水嘴巴张了张,无可辩驳,几个兄弟里他家做事最慢。上头的三个哥哥干完了自家的,还有时间去老头子那里搭把手。
到了他这里,不要别人来帮他就够好了,哪可能帮得了旁人。
为了给弟弟解围,朱青山插嘴道:“今年的谷子不错,颗粒饱满,不像去年那么多瘪壳,应该能卖个好价。”
有邻人搭腔:“可不是,今年老天爷知道疼人哩,该下雨时下雨,该出太阳时也不含糊。到了年底得多给灶王爷上柱香,祈求他老人家上了天庭多给咱说说好话,要龙王爷保佑咱风调雨顺才好。”
一时又说到给灶王爷的贡品,过年的菜色,话题岔到十里开外。
割到晚上捆好稻谷堆在田埂上,丛三老爷是没本事掌住一板车的谷子拉回家。路上颠簸不平,力气稍微松懈就翻了车,到时更麻烦,索性等儿子回来了再往家里拉。
两人回到家才知家里来了客人,说是客人也不对,两个二十左右的年轻小伙子,长得黝黑结实。
跟丛三老爷说了原委,又拿出丛孝的书信,丛三老爷自然是识字的。
信里说他做事的东家遣他去府城一趟,他不能回来帮忙秋收,所以求了东家派两个佃农回家帮忙。要他爹和杏娘只管安排好二人的住宿和饭菜,田里的事交给他们即可。
看完信丛三老爷有片刻迷茫,随手把信递给儿媳,他家咋还用上佃农了?
佃农是城里的地主老爷家才有的,他家的田地给人家当个添头都嫌少,就这还有佃农来帮忙?
他儿子是做了多大的事才得到东家老爷的看中,连家里的下人都派来给自家干农活?
不过迷糊归迷糊,两个活生生的小伙子却不能视而不见。
醒过神来后,丛三老爷热切招呼两人吃晚饭,又使唤老婆子清理杂物房,挪出长板凳卸两扇门板,铺上被褥当床铺。
他家没有佃户,也不知道如何招待人家,住宿就这个条件,只能在吃食上多下点功夫,可不能怠慢了对方。都是给东家做事,指不定还能给儿子结个善缘呢。
纵使不能,他们来家里帮忙,自家总是感激不尽的。
饭后丛三老爷偷偷叮嘱儿媳:“你明天早上就不去田里割稻谷了,先去镇上买鱼肉,晌午的饭菜尽量做得丰盛些,让客人吃得尽兴才好。”
杏娘听得连连点头,本来农忙时的吃食就要比平日里好。现下家里来了帮忙的客人,虽说不是自家的亲戚,也要让人家吃得满意才好。
这一夜人人心思涌动,难以入眠,想他丛家什么时候有过佃农,连长工都没请过。
虽说老丛家之前是富裕过的,可那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小辈们见都没见过,只从长辈的只言片语中听过一两句。
丛三老爷小时倒是见过家里请长工,也只在农忙时请过四、五个,等到年龄渐长分了家,各家的那些田哪还请得起哦!
等到了儿子这一辈再分家……
哎,不提也罢,要不是小儿子还能在外打零工做活计,维持一下家里的体面,他简直无颜去见地下的老祖宗。
没想到有生之年家里还能请得起佃农干活,丛三老爷思绪翻飞。尽管是儿子东家使唤过来帮忙的,那也是自个儿子有本事不是?
怎不见旁的在外做工的有这般能耐,能得到东家的如此赏识,可见还是他儿子能干。